最近感觉自己的生活完全形成了一个闭环的状态,可能是因为太忙了顾不上想其他,也没时间去过另外一种生活,竟然就这么无感的一个人每天把日子过了下来。我估计整个2018大部分时间都会是这种状态,直到我完成博士论文乃至毕业。
描绘一下我现在的生活吧:早上定的7:25的闹钟,每分钟闹一次,一般闹10次我就会起来,然后狂摇手机30下解除闹铃。起床各种洗漱然后做早餐,早上会吃的比较丰盛,牛奶谷物烤面包早餐肉煎鸡蛋,吃完大概就八点多了,八点半开始用爱乐压手冲咖啡,一般我会加点可可粉。收拾完以后快九点的时候出门去家旁边的社区图书馆占上最好的位置,呆到12点回家做午餐。中午不会吃太多,因为要避免犯困,所以午餐我把米饭戒掉了,一般就是肉、素还有果汁的搭配,就着YouTube吃完,七八分饱。一点钟的时候又开始冲咖啡,因为已经戒掉午觉了,一点半就出门搭家门口的有轨电车转地铁去市中心多伦多最大的图书馆,学到晚上六点多的样子就回家做晚饭,晚餐我一般会吃点米饭补充一下碳水,吃完大概就七八点了,忙的时候继续看文献改论文,闲的时候看看美剧到点就洗澡睡觉了。
真特么简单而无聊到枯燥的生活啊,我时常感慨,想不到我最能感到学业压力的时候居然是在国外。想想在国内的时候还真没有过成这个样子的。当然,这个样子一是真的很忙二是朋友太少,不像在国内中午饭堂吃个饭都还得约个伴儿,现在整个就是孤独的旅程。
我记得原来我的博客转载了一篇文章《孤独的自由并不美好》,谈论个体如何与社会相处的问题,里面的观点我非常的赞同,只是文章的结论在于推崇一种“生活在一起”的理念,实在是有些理想化。因为面对社会的庞然大物,个体其实是很微小的,除非大部分个体都实践这种理念,否则一只脚刚伸出来感受完温度就会立即缩回私人世界。这些例子数不胜数,以至于现代人越来越封闭自己,并把朋友圈式的社交网络行为视为一种作秀,一种双方虚伪的互动。
然而,一方面很多人视社交网络上的活跃是一种很傻的行为,这种敞开心扉式的傻很多人都经历过,我也不例外。另一方面当代人都很浮躁没人对你的灵魂感兴趣,倘若你不袒露你自己,别人是没法对你形成认知的,而人偏偏是一种惧于被了解而又渴望被了解的生物。孤独是人的常态,但是完全与社会隔绝却是很难做到的,人终究还是对社会有所期待,希望社会能够回应他的内心,或许只需要一个很小的出口,或许只需要一两个朋友,就能堵上这个意义的缺口。也就是说,人在精神上并不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动物,他需要一个支点,然而也仅仅是一个支点,就够了。
最近老是看到一个段子说中年男人是最孤独的,因为一觉醒来,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而他能依靠的却一个都没有。当然,作为一个Provider,给予家庭物质上,甚至包括精神上的供给并不是一项应该推脱的责任,而且我们总是说家是港湾,这意味着家庭也能回馈一种精神上的慰藉。所以,最悲剧的莫过于家庭最终也沦为男人不愿面对并想逃离的地方,只有在停车场开Bose降噪才能让自己平静。
于我自己而言,我的婚姻观其实是很悲观的。部分是因为看的故事太多,部分是因为自己内心的阴影。我时常觉得,或许我这辈子都找不到一个心意相通的人在一起生活,虽然对于搭伙过日子我也从不缺乏信心,但是如果能有精神的交流自然更好,毕竟人总是需要支点的。找到一个懂自己的人实在是很难,所以人总是会不可避免的面对孤独。我有时候总在想,婚姻对于我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想除了对父母有个交代以外自然是为了让自己过得更好,这种更好的指向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所以我觉得,美满的婚姻虽然可望而不可即,但是至少也不要婚姻成为自己的负资产。我时常自诩为全能型的选手,事实上生活中遇到的大部分问题我都能自己解决,而且更好的解决。以前我还总想找一个会下厨的另一半,然而现在出国了,也把自己练成了个厨男,以至于常常自嘲对女人没了指望。毕竟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人把自己活成了只会索取爱的一方,而在我看来,爱人的意识和爱人的能力却是最重要的品质。爱是相互的,婚姻也是相互的,前路漫漫,希望自己能有足够的运气找到这样的人吧。